close

S__2473989.jpg

 

那晚。

叮咚,Line閃閃發出訊息:「Alice,如果孩子堅持要自己要拿螺絲起子,怎麼講都不聽要怎麼辦?很固執ㄟ,ㄧ直哭鬧,妳碰到會如何解決呢?他這時什麼都不要只要螺絲起子?只會歇斯底里大吼、 什麼東西都吸引不了他?」Andrew爸爸在另一頭焦頭爛額。媽媽隨之問:「直接用打的有關係嗎?會有什麼不良影響嗎?」

 

了解來龍去脈,仔細詢問當時狀況。「螺絲起子危險嗎?尖銳嗎?他怎麼拿得到?是否曾經看見爸爸使用?」事因源自Andrew最近得到一個新玩具,後面要用小螺絲起子才能打開電池蓋子裝上電池,孩子好奇想試試看。

在每個家庭,「堅持要什麼、堅持不要什麼……」始終是居高不下的熱門教養問題。我要吃餅乾、我要看電視......我不要吃飯、我不要洗澡......

 

今天談談「堅持想要自己做」的行為,我從發展面向來討論:

一、模仿與學習

嬰幼兒期,寶寶像海綿快速吸收,所有周遭眼見耳聞的事物。逐漸成長到了18個月大的時候,開始對身邊的事物大感興趣,尤其喜歡觀察大人的一舉一動,並加以學習模仿。模仿是這個階段寶寶最喜愛的新把戲。模仿後做出來的事情,往往讓大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。模仿也是學習的開始。因此,姑且不論安全問題,寶貝想學大人拿螺絲起子打開電池蓋,是很正常的發展,應該恭喜孩子長大了。

二、獨立自主的開始

此階段寶寶,最常說「鼻要鼻要……」,原本乖巧的寶寶,開始會抗拒,不想依循大人的指示。這是人生第一個反抗期的開始,意旨寶寶邁向獨立個體的重要時刻來臨,遇到任何事情,他會開始選擇、做決定。當然,看見爸爸手中的螺絲起子多麼的新奇,決定自己一定要試試看。此時此刻,爸媽要沉得住氣,切勿將孩子的反應導向親子之間的權威與爭奪戰爭。

三、動動手,小幫手

寶寶從爬行、站立、到放手走路,是個別發展的一大跨越。從單一動作到複雜的動作,在在顯示他的進步與成就。此時的寶寶,無論小事大事,都想湊熱鬧、自己做做看,是很盡責的小幫手。父母盡可能滿足寶寶強烈動手的慾望。蒙特梭利博士說:「我聽到,隨後就忘了;我看到,就知道了;我做了,我就理解了!」讓孩子充分參與,提供學習技巧與練習的機會,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,有正向的幫助。

 

 

《溝通合作之始》

知道真相,寶寶「堅持自己拿螺絲起子的意志」是正常發展之後,接著如何跟孩子溝通安全問題?抑或如媽媽提出的「打或處罰比較快」?當孩子口中說「不」,父母可以以遊戲的心情,幫助孩子度過反抗期。舉例:

1.同理心

當孩子堅持要拿螺絲起子,爸爸先溫和地說「你想要自己打開玩具電池對嗎?你會拿螺絲起子對嗎?好的,我讓你自己拿著。但是你的哭聲可以先小聲嗎?我才有辦法拿給你喔?你的哭聲讓我的耳朵很痛」,18個月的寶寶聽得懂,而且哭聲會逐漸降低。

2.以柔克剛

所有的孩子心地善良,具備高度同情心。父母只要採低姿態、裝成弱勢,告訴孩子「你要拿螺絲起子,那我很可憐,我都沒有螺絲起子可以拿,你可以跟我輪流嗎?……」孩子會願意幫忙,為了解決你的問題,而同意你要求的事情。

3.啟動合作模式

上述二點都是溝通的前奏曲。接下來,可以啟動合作模式,告訴孩子「我力氣不夠,我們可以一起拿螺絲起子嗎?你可以教我拿螺絲起子打開電池蓋盒嗎?」 孩子會欣然同意與爸爸一起進行這個了不起的工作。

 

 

 

 

不打不成器,打了更費力》

無關乎法規、法律約束,打罵管教已經不合時宜。打罵的不良影響最直接的是,不良的示範,孩子模仿學習負面的、消極的打罵方式以解決問題。同時,長期處在暴力的環境,孩子的人際關係、行為舉止、情緒問題會逐一浮現。

合理的管教方式,孩子心服口服,慢慢的發展他律變成自律。年輕父母們應時時檢視目前的管教方式,多鼓勵,少責罵、不將自己的情緒、脾氣、痛苦、壓力轉移到子女身上。更不適合將自己成長背景、接受教育之方式,轉移到子女身上。另外,家園同心,父母與老師要同步同心,教養態度一致。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培養出自信、開朗、積極的特質。

 

在一個了解、接納、鼓勵的環境下成長,

您會發現,Andrew將逐漸懂得螺絲起子有安全問題,

感受爸爸媽媽的愛心陪伴,

了解可以和大人合作完成一件事,

最後,每天會自信歡欣地笑開懷,當個快樂的陽光小孩。

 

參考書目:

《1~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》信誼基金出版社編著。

《嬰幼兒的教育》黃志成等 揚智出版社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孩子王 的頭像
    孩子王

    袋鼠媽咪故事屋

    孩子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